发改委:PP、PE等与PLA、PBAT共混不算“可降解”产品
塑联网根据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官方网站消息:2月9日,国管局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管办发〔2021〕4号)。其中第3点要求,到2021年底前,公共机构全面停止使用《公共机构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内的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同时,以附件形式对不可降解制品及其材料做出定义,原文如下:
公共机构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
1. 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盒: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盒、碗、盘、碟等。
2. 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刀、叉、勺等(不包括预包装食品使用的一次性塑料餐具)。
3. 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包括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上自带的塑料吸管)。
4. 一次性塑料水杯、饮料杯。
5. 厚度小于 0.025 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6. 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说明:不可降解材料是指含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等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具体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官方网站:www.ggj.gov.cn
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次对“不可降解材料”明确做出定义。换言之,现今市面上流通的含有PE、PP、PS、PVC、EVA、PET等与PLA/PBAT等材料混合制得的塑料产品都不能再被定义为“可降解”产品。
管理市场“鱼目混珠”乱象
这份文件无疑是给可降解塑料的生产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随着禁塑令的落地,可降解材料及原料产能吃紧导致其生产成本及成品价格疯涨,一些厂商不免打起擦边球,即使用传统塑料材料(如PE)+添加剂(如淀粉、PBAT、PLA等)混合制成所谓的“降解材料”,而这类材料不仅不符合现行的GB/T 20197-2006《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更因其分解物无法被环境吸收而不符合“禁塑”环保的初衷。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主任、教授级高工刘峻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就明确指出,“常见的生物可降解材质有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聚羟基烷酸酯(PHA)等……(在以传统塑料为基础的产品里)即使标明添加了可降解成分,也不是生物可降解。”刘峻主任说。
另一方面,从生产成本角度来说,混合了传统塑料的“伪降解”材料比真正的可降解材料生产成本低很多,如果默许这样的“伪降解”材料在市场上流通,那么可降解材料将无路可走,国内可降解材料产商的数百亿投资将化作泡影。
可降解塑料袋认准“双j”标识
刘峻主任表示:可降解塑料袋可以认准“双j”标识,文字标识部分包括产品的材质、降解条件和产品标准号。目前市面上真正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材质通常为PLA、PBAT或PLA+PBAT+淀粉(St)。
生产厂家在向商家供货时需要提供产品的含有降解性能测试的报告。如果是有“双j”标识的产品,产品的生物降解率需大于等于90%,重金属和特定元素含量需要符合《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要求,崩解率需大于等于90%,还需通过生态毒理测试。
如果执行标准是GB/T 20197-2006,对于生物分解塑料要求生物降解率大于等于60%;可堆肥塑料要求生物降解率大于等于60%,还需满足堆肥质量的各项指标;热氧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对产品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保留率、且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下降率等指标有不同的要求。
此外,如果是食品接触用的塑料袋,还需要提供符合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的报告。
来源:链塑网,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