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的蓝色经济,第一届“海丝论坛”——把握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蓝色经济”的加速崛起,各方的鼎力支持,我们该如何把握住这一次机会,实现起飞。
近年,海洋经济热度持续上升,风口逐渐显现,除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推动之外,地方和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和竞逐。这一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方热土,湾区经济自带海洋经济属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包括要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2018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高达1.93万亿元,占全国五分之一,连续24年位居全国首位,海洋经济基础雄厚。当前,位于珠江出海口,叠加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多重优势的广州南沙,正探寻从海洋科技产业切入,引入和布局一批高水平海洋科技研发机构,如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并推动前沿创新成果在此转化。
大湾区海洋经济优势突出
第一届“海丝论坛”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由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指导,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广东海丝研究院承办,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海洋协会协办。
此次活动主题聚焦“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将有来自全国约100位海洋经济领域科研专家、产业专家和政府人士参加,共同剖析最新趋势,分享前沿观点。广东海丝研究院院长赵海建表示,近年在国家高度重视和政策有力推动下,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迅猛,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共探海洋科创产业价值提升和格局拓宽新思路,并有效促进对接交流,推动项目落地,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进而助力大湾区海洋经济更好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中被寄予厚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将其列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四轮驱动”之一,强调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进一步发展海洋科技产业等。
“未来必须推动粤港澳三地海洋经济资源力量联动融合,有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效应。”安然说,借此探索重点突破三条主线,一是海洋科创产业,包括可燃冰开采等海洋新能源、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二是海洋高端服务业,如航运金融;三是服务于大湾区城市群近亿人口的相关海洋产业。
做南中国海的科技服务中心
2018年是海洋科研机构密集布局南沙的一年。2018年7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创建的深海科技创新中心落户南沙;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也在同年8月落地南沙;同年底,南沙正式引进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牵头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C类“新一代潜航器”项目。加之早已引入的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技力量,南沙的海洋科研资源已建成体系。“要发展海洋科技产业,必须补足科研短板。”安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多年来广东海洋经济一直存在大而不强的短板,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这也是南沙发展海洋科技为何要从引进科研机构入手的重要原因。
随着南沙城市配套与基础设施完善,南沙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海洋产值一度创造了年均增速17%以上的成绩。民盟南沙区基层委员会在2017年做的一项调研显示,2014年底南沙新区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甫一设立,旋即吸引了一批海洋科研机构,包括广东深蓝产业创新中心、广州南沙中山大学科技创新基地、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等。
而南沙海洋科技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到2020年,南沙海洋产业总产值有望超千亿元。“南沙处于整个南中国沿海经济带最核心的位置,自然会集聚一批高端科研人才与机构,未来一定会成为对外输出技术与成果的公共平台。”在安然看来,南沙未来不单单是要服务于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更要做南中国海的科技服务中心。
大湾区的战略地位已毋庸置疑,既然探索依旧开始,我们就顺势乘车,快速前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 如侵删